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5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明确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意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防范应对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挑战,全面提高城市韧性。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意见》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此次对于城市更新的工作目标,就是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该目标体系在最近几年的提法明显增多。其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该目标,就要求各地更加重视这一目标和工作方向,尤其是牢牢把握城市更新这一抓手,系统做好相关工作。
提出八项任务,明确六个保障
《意见》部署了八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完整社区建设,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以及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严跃进认为,任务设计次序鲜明,八项重点任务以清晰的层级次序推进城市更新。从微观单体空间优化的既有建筑改造起步,延伸至老旧小区更新提升居住单元功能,再拓展到完整社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升级。这一循序渐进的任务链条既立足民生细微处破解居住难题,又着眼城市整体能级提升,助力各地高效理解与落实政策。
除重点任务外,《意见》还从机制创新、用地政策、投融资方式、法规完善等方面配套了6项措施,加强对城市更新工作的支撑保障。
《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完善用地政策,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以及健全法规标准。
在严跃进看来,这标志着我国城市更新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回应了当前制约城市更新进程的堵点问题,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可持续的制度框架。
作为新一轮经济挖潜力、稳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更新工作在今年被赋予了更高的定位,更是未来几年政府投资的支持重点。
此前,国家发改委曾表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并重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改造更新的任务将越来越重。在提前下达2025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当中,优先支持一批城市更新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