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经历近几年的政策持续调节和市场自我修复之后,我国房地产领域的主要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随着相关基础性制度的改革和高质量城市更新的推动,一个更加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精准施策 房地产领域风险趋于收敛
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政府出台系列政策组合拳,尤其是保交楼专项借款的大力支持与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即“白名单”制度)的精准发力,成功化解了本轮房地产风险涉及的最大民生问题——项目交付违约,普通购房者“交钱拿不到房”的风险已基本消除。2024年,保交房攻坚战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进入2025年,交付工作继续稳步推进。数百万家庭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了购房者的信心。
“白名单”制度的实施,为保交房和化解项目层面的流动性困难提供了关键的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超过5万亿元,超过年初设定的4万亿元目标。到2025年5月,全国“白名单”贷款审批金额进一步扩大至6.7万亿元。这些资金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封闭管理、专款专用,不仅为项目的复工续建提供了保障,也成功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的债务风险进行了有效隔离,避免了风险的无序蔓延。
在开发企业层面,本轮房地产风险的集中爆发期主要出现在2021年至2023年。2024年以来,虽然行业整体的经营依然承压,但新增的大规模债务违约事件已显著减少。这标志着房企信用风险的“急症期”已过,市场正进入正常的“康复期”。前期违约房企的债务处置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5年8月,已有约20家出险房企的债务重组方案获批,化解债务总规模突破1.2万亿元。部分企业已取得实质性成功,如金科股份引入国有资产背景的战略投资人,并通过司法重整等方式化解债务。
加速构建 新模式有效遏制新增风险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从制度上对行业风险进行了有效遏制。全国各地普遍强化了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要求购房款(包括定金、首付款和按揭贷款)必须直接存入政府监管的专用账户,开发商无法直接接触或挪用,资金的拨付则与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严格挂钩,只有在完成相应节点(如主体结构封顶、竣工验收等)后,才能按比例提取相应款项用于支付工程款等指定用途。这种“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监管模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原来开发企业“拆东墙补西墙”的风险扩张行为。
现房销售制度的探索正在多个城市稳步推进,将大大减少项目烂尾、货不对板等风险。近年来,北京、杭州、西安、宁波等多个城市已在土地出让环节试点“竞现房销售面积”,即开发商在拿地时就承诺将部分或全部房屋建成后才进行销售。“所见即所得”的现房销售模式,消除了不能交付的风险,购房者还可以直接检验房屋的质量、户型、采光和社区环境,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各种纠纷。对于行业而言,它能够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注重产品品质的开发企业,促进市场优胜劣汰。现房销售制度的探索,是加快建设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一环。
城市更新 房地产发展增加新动能
中央提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更新战略,正在为房地产市场拓展新的增长空间。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要求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现存房屋中2000年前建成的房屋面积累计占比超过36%。总体来看,我国已经有大约1/3的房屋进入使用寿命的中后期,房屋“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从技术标准的角度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高,我国早期建成的房屋建筑已不符合现有质量安全标准。全国城市中的大量房屋都面临拆除重建、维修改造、功能转换、配套完善等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高质量城市更新的持续深入推动,这些需求的释放会转化为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的需求,是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的关键动能之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应更加注重“好房子”的打造,注重设施配套、物业管理、资产运营等长期价值管理能力,持续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空间。
正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既要看到存量风险化解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也要认识到新发展模式在制度上对风险的遏制作用,更要对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长期前景抱有信心。随着房地产新模式的加速构建、房地产基础性制度的改革创新、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将更稳健、更可持续。
重庆大学副校长 刘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