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直接关系到时人民的幸福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对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据悉,《意见》围绕七方面提出重点任务,具体包括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等。
《意见》同时强调了主要目标: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而一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自然离不开房地产,此次发布的《意见》中就有多条内容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
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
《意见》提出,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加强和规范存量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提高运行效能。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和登记政策,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实际上,盘活存量是近两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自然资源部会同发改委等部门于2024年6月研究出台了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的18条政策措施,对存量房地产用地采取适度“松绑、放活、让利、简化”等政策,支持各地加快盘活利用。
根据自然资源部此前披露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2.4万宗、9.08万公顷的存量房地产用地纳入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一地一策”清单。在各地共同努力下,2024年3月31日之前供应的房地产用地下降19.1%,政策成效逐步显现。
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要对全国房地产已供土地和在建项目进行摸底,进一步优化现有政策,提升政策实施的系统性有效性
同时,作为城市发展工作的重要资金来源,7月专项债发行规模突破6000亿元,房地产类专项债规模延续高位。
根据克而瑞此前统计,7月房地产类专项债发行量达1020亿元,其中土储类专项债发行714亿元,土储类债券中用于回收的额度持续高位。以四川为例,7月份发行的80.79亿土储类专项债中,至少有68.39亿元明确用于回收存量闲置土地,占比逾八成。
系统推进“好房子”建设
《意见》明确,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当前,建设“好房子”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今年5月份正式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也为“好房子”建设划定了更高的标准。
下半年,全国多地出台了地方实施版本。据中房网不完全统计,仅7月份就有上海、福建、四川、广东、辽宁等省份或辖内城市相继发布了“好房子”建设相关指引、导则或实施方案。
从地方出台的政策来看,充分结合了本地气候、地理、资源、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并从土地供应到资金保障等多维度,为高品质住宅建设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
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意见》要求,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建设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
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城市环境,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
7月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从中央的一系列布置来看,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并将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推进。
未来的这项工作将会全面提速,通过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将不断催生存量住房改善需求,并将为房地产存量时代提供重要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