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 微信扫码关注

 
 
小程序
  •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滕州房产网 > 资讯 > 房产快讯

住房保障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08-27 | 中国建设报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这次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城市有机生命体里,人是核心。如何让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家园,关键在于住房,这既是生活的基础,也是乐业的前提。住房保障作为住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工作的重要领域,承载着为住房困难群众安居托底的重要使命,必须以奋力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作为的作风干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为人民城市书写最温暖的注脚。

  充分彰显住房保障在城市工作中的价值立场

  住房保障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住有所居是宜居的基础。新时代以来,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万套,1.7亿人喜圆安居梦,为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征程上,面对收入不高且住房困难的工薪群体和新市民、青年人对住房的迫切愿望,面对城中村和危旧房的安全风险隐患,住房保障将发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满足群众刚性住房需求等作用,成为承载住房困难群众幸福的“港湾”。

  住房保障是建设韧性城市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安全可靠是韧性城市的突出特征,城市越是向前发展,越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当前,许多城市还有一定数量的城中村和危旧房,普遍存在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大、房屋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多、配套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社会治理难等突出问题。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既可有效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又能提升群众居住品质和城市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住房保障是建设文明城市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现代化人民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住房是人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住的问题不解决,人就缺乏归属感、幸福感,乐业也无从谈起。住房保障既能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解决住的问题,还能提供学习、运动、社交等共享空间,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氛围,让居住者精神上充实愉悦。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有利于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风貌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留住城市“烟火气”,打造文化“新名片”,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牢牢兜住住房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

  加大住房保障供给。加快建立住房保障轮候库,摸清城镇住房困难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合理确定建设筹集计划,通过新建、收购存量商品房等多种方式筹集房源,公平公正组织配租配售。规划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根据需求科学确定规划计划,盘活存量住房,保障用地供给,加快建设和筹集,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规范发展公租房,坚持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且收入困难的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继续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主要通过在产业园区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设筹集、充分利用存量资源等路径,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小套房”等方式有效增加供给,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在城中村改造中,新建的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整治提升的按照文明城市标准整治提升和实施管理,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因地制宜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改善城中村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统筹考虑商品房存量和增量,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加快安置房项目建设进度,让群众尽早住上新房。对住房实施改造且无其他住房的困难群众,通过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予以妥善安置。探索城镇老旧住房产权所有人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实践路径,提升住房品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

  推动建设“好房子”。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工程、民生工程,要率先建成“好房子”,在社会上建立良好口碑。要精心设计好、建造好保障性住房,保证房屋的本体安全、结构牢固、抗震防灾、使用寿命长,在全生命周期使用环节上能够更加节水、节电、节气、节能,既为居民降低生活成本,也为社会节能降碳。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套建设,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要将保障性住房小区及时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提升运营管理专业化、规范化水平,让住房困难群众也能住上“好房子”、享受到好服务,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努力助推人民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进程中,会有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面临住房困难问题,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特别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有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新市民和青年人生活在城市,住有所居、融入城市是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朴素愿望。住房保障工作要顺势而为,对收入不高、只能靠租房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提供配租型保障性住房,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对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因房价高买不起房的“夹心层”,提供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

  把握稳步推进原则。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要从实际出发,稳中求进、积极稳妥实施改造,对具备条件的实施拆除新建;对不具备条件的不可强行推进,开展经常性整治提升;介于前两类之间的实施拆整结合。城市危旧房要因地制宜采取抗震加固、改建(扩建、翻建)、原址重建、拆除新建等途径实施改造。要做好征求群众意见、人员妥善安置等前期工作,确保改造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决不能急进冒进。要严格审核把关“一项目两方案”,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部分城中村和危旧房具有很长的历史,承载了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在改造过程中,要坚持保护第一、不搞大拆大建,严禁以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老旧住房自主更新等名义违法违规拆除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历史建筑和生态景观,不得大规模迁移砍伐树木,不得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禁止拆真建假。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进行老旧住房自主更新改造的,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规划要求。通过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 徐亮


最新楼盘

| 更多楼盘
  • 春悦锦园

    春悦锦园

    待更新

  • 国资·公园里

    国资·公园里

    待更新

  • 城建·梁庭春晓

    城建·梁庭春晓

    待更新

  • 亿恒·和畅园

    亿恒·和畅园

    待更新

热门推荐楼盘
发布
小程序
  •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