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企“保价”举措再次在市场升温。
广州本地国企珠实地产于近日宣布启动“保价”行动。“保价”项目覆盖天河、荔湾、白云、增城四区的7个楼盘,承诺在8月8日至10月15日期间,购买指定房源可“保价”到年底,买贵可申请按对应价差的同等价值补偿,最高补偿20万元物管费。
珠实地产相关人士称,参加活动的楼盘是公司的主力在售项目,核心目的是希望提升案场客户的信心。
业内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市场观望情绪尚未消退,“保价”卖房举措的推出,为购房者吃下“定心丸”,也能进一步激活市场置业信心。
多家房企推出“保价”行动
事实上,珠实地产的“保价”行动并非行业个例,近期此前已有多家房企推行这一策略。
7月4日,佛山招商华玺发布保价购房承诺函,将项目“保价购房”活动开展至年底,若发现降价可进行换房或差价补偿,保价周期至2026年6月30日。
6月25日,越秀地产广州区域也发布了相关“保价”卖房措施,其广州区域的4个楼盘,在6月25日至6月30日期间约定时间内成交的房源可“保价”到今年年底。在保价期间,如有材料证实“买贵”,客户将有机会获得差额补偿。
同日,由中交城投与科学城集团联手打造、位于旗下的广州黄埔区的中交科城?黄埔未来城项目,推出保价至项目清盘的专项保价函,并喊出“首开保价 置业无忧”的宣传口号。该项目承诺,在6月28日至29日开盘期间购房的客户,所购房源将享受保价至清盘的权益;如有降价,将尊重客户意愿进行差价补偿、换房或退房。
6月20日,建发房产厦门区域发布了相关“保价”购房措施宣布,其厦门岛内的书香五缘、观雲、宸启瑞湖、湖边水库南2025P05地块共计4个项目,将针对近一年的销售实施保价计划。
而早在2024年,就有房企已尝试过这一销售策略。去年9月,保利发展旗下多个城市的项目就公布了“保价计划”,覆盖广东保利、四川保利、西安保利和温州保利等公司的部分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越秀地产的“保价”行动也并非今年首次推出,在去年10月,其也推出过“保质、保价、保换”政策,覆盖广州琶洲南TOD等核心项目。
不过,从当前市场特征来看,推出“保价”措施的房企以国企及有国企背景的企业为主,保价项目聚焦一二线重点城市及核心区域。补偿方式涉及物业费抵扣、现金差价返还、换房退房 等不同方式。在实施时间上,“保价”期限呈现多样化特点,或为半年、一年,或延伸至项目清盘阶段不等。
市场需要“保价”护航
业内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市场观望情绪尚未消退,“保价”卖房举措的推出,为购房者吃下“定心丸”,也能进一步激活市场置业信心。
克而瑞广佛区域首席分析师肖文晓表示,在房价“止跌回稳”的关键阶段,品牌房企带头承诺“保价”,有助于打消潜在客户的跌价顾虑,坚定其出手的意愿,从而对稳定市场起到正向引导意义。
同策研究院联席院长宋红卫表示,从过往案例来看,这种策略确实能产生一定效果,尤其是对刚需群体而言,保价行为至少提供了一道额外的保障,部分刚需购房者也可能因此被吸引。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进入下半年以后,不管是二手房挂牌量攀升,价格回调,还是新房之间的竞争,去化速度等,市场转弱导致价格预期转向悲观的态势进一步加剧,购房者决策周期也随之拉长。而购房者决策周期的延长,进而导致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又进一步强化了降价预期,增加了降价可能性,因此当前市场迫切需要保价措施来稳定预期。
不过,“保价”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信任考题”。
宋红卫提到,保价承诺虽看似吸引力十足,但实际约束力存疑。从法律层面看,多数保价协议仅作为宣传材料存在,未纳入购房合同核心条款。若未形成书面合同约定,保价承诺便如同“空中楼阁”,一旦未来房价下跌,购房者可能面临索赔无门的困境。
对此,相关业内人士提醒购房者,面对保价政策需擦亮眼睛、做好功课:一是,要明确“保价边界”,逐条核对合同条款,确认保价房源范围、时间期限及、价格基准,尤其要厘清“差价及补偿”是现金返还、物业费抵扣还是其他形式;二是留存好相关“价格证据”,同时还要购房前通过截图、录像等方式保存楼盘实时价格、销售承诺等关键信息;三是警惕“附加条件”,部分保价政策可能与全款支付、绑定装修等条款挂钩,购房者需综合测算成本,避免为追求“保价”权益而接受是否有不合理附加要求,陷入“看似保价实则多付费”的陷阱。
总体而言,“保价”购房的核心价值在于以规则稳定市场预期。对房企来说,除了在宣传上做好引导,更需在条款细则中彰显诚意——通过明确降价认定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价格监督机制、完善兜底性的纠纷解决途径,让保价政策从“营销话术”真正转化为“刚性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