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在介绍“十四五”时期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成就时表示,五年来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基本思路,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统筹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也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如何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积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学习与领会。
首先,应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更新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与人民群众福祉和生活质量提高紧密关联的民生工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抓手。需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主旨,在更新规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了解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充分倾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鼓励和支持居民参与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和人居环境空间品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向往。
其次,积极开展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城市病,需要定期通过体检来发现病状、体征,对症下药。在城市体检工作时要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住房到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城市),查找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二要坚持目标导向,按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等目标,来判断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城市的活力和城市的竞争力;三要坚持结果导向,强调“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把城市体检发现的问题短板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健全“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的闭环工作机制,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工作。
再其次,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弥足难得的珍贵资源,是城市发展与更新的灵魂,要深刻理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使命、价值与作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融合,不搞大拆大建,采取渐进的保护、整治与适应性再利用措施,通过谨慎的针灸激活和有机更新,积极改善提升老城人居环境和空间品质,积极推进历史城区的城市更新、文化传承与活力再生,不断保持历史城区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当代城乡建设和群众现代生活。
最后,加快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202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为今后我国城市更新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指南。政府应积极运用法规手段、政策引导、经济杠杆、公众参与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运用市场机制,健全完善市场化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不断完善政府、企业和权利人各类资金主体的参与机制;需要建立常态化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公众参与机制,确保更新过程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总之,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上,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倡导“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这一宏伟目标,坚持以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使城市变得更健康、更安全、更生态、更美丽和更宜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分会主任委员 阳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