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国内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转眼已经是2020年第三季度,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平稳发展仍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建立并维护房地产行业的长效发展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2020年中美博弈螺旋式攀升,新冠疫情的突发社会需求结构剧变,值此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之际,房地产企业如何坚守初心,拥抱变化,实现“新生”?
8月19日,2020中国房地产业战略峰会,中国房企百强峰会在上海举行,京投发展高一轩、金科方明富、三巽集团王本龙等房企大佬分别从行业趋势、市场发展、企业扶贫等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
东原杨永席:房企产品和服务竞争的关键是恒心和态度
房企现在竞争的是产品和服务,但更加考验的是房企的恒心以及研究的精神和态度,同时能不能去长期的贯彻它。
我认为关于产品和服务,就是空间营造即生活创造。有好的生活创造,首先是生活空间的设计,然后再是空间营造。
东原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表象可能是产品和服务,但东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的文化,发自内心对客户的需求和认知,以及发自内心对产品的强烈的研究和关注。
对客户的尊重这一点来讲这是很难的,而且这个是有取舍的,因为对产品的追求和对服务的高追求,使东原在那一刻选择了长期、稳健的发展,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长就是最好的增速。
中国奥园戴远程:危机中企业要做好“企业”
困难环境下,企业就是要做好“企业”,保生产保就业、多纳税多投资,善待员工、善待客户、善待伙伴,实现共赢共生。
疫情期间,要跟时间赛跑,驰援武汉,除了捐钱外,最重要的是把医疗物资送到前线。奥园从除夕开始,陆陆续续把四十万个医用口罩送到武汉各个医院。黄金救援9天驰援武汉前线,一方面是奥园上层的重视,一方面是地产行业的专业度、及时救助的行动力。
我认为,疫情“危中有机”,要相信组织、珍惜生命、陪伴家人、生活品质、心怀感恩。
经历疫情后企业要加强产品,产品力,包括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快城市更新,在城市里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造的地方,旧场旧村,以专业团队+复合产业,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秦虹:人均住房面积不能满足居民对住房的真正需求
2019年末,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8.9平方米。按照这样的量算,全国城镇和农村住房面积已经实现了小康。
虽然在数量指标上这几年进展非常快,但这仅仅是数量指标,不能真正的满足当前城镇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我认为,打造居住的未来社区应该包括“1、3、9”。
“1”指一个目标,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3”指“三化”,这个目标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打造人们居住社区;“9”指打造九大场景,包括邻里场景,在社区里面搭建邻里交往平台,数字化服务邻里的技术配套和服务;教育场景,不但有过去所熟悉的小区、社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打造更丰富的教育场景比如建微型博物馆、音乐活动场所、社区公共教育平台和服务场所。
未来房地产发展转型要关注城市转型方向,而城市转型的综合性要求还包括人文、社会、经济、环境,有事先准备和专业资质的企业才会真正抓住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的领域和城市发展共成长。
京投发展高一轩:轨道物业开发一定是蓝海
一个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应该和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价值观一体。京投发展这么多年来,只把一件事干透了干对了:始终坚持以TOD轨道物业导向开发作为抓手,来链接其他的发展、其他的功能、其他的场景体验和服务。
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大概会提供四万亿的机会。2019年根据中国轨道物业协会统计,全国轨道交通物业在建面积2200多万平米,同比2018年增速80%。过去一到两年间,轨道物业上盖上市统计,中交、绿城、万科等知名开发商都参与了轨道物业开发,这个市场未来一定是高门槛多竞争力的蓝海市场。
京投发展是TOD智慧生态圈创始企业,也是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一体开发的领军企业。2020年京投发展主要做三件事:更加专注轨交物业户外空间营造和专项研究、疫情期间客户居家客研研究和对房地产品牌升级,从传统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变成生活方式品牌试点。
协信远创佘润延:资产结构要以高周转为主导
未来协信将调整现有的资产结构,以高周转为主导,在聚焦现金流的同时做好驱动,将原有优势进行协同形成规模化发展。
协信在城市群的基础上,将结合新的组织架构,进行新的更多的区域孵化。协信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面,把组织架构做了从项目到区域的调整,也制定了明确的区域孵化的政策,希望通过规模的增长和内核的驱动形成新的业务发展的模式。
协信将充分运用好企业的境外资本,品质开发、管理经验等优势,通过境外资本孵化处置的降低,持有负重的最终环节能够实现,打造新的“协信+”经营生态。
三巽集团王本龙:拿地的机会成本大于沉没成本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房地产企业要深耕,扩张和发展,要做到拿得到、想得全、干得爽、输得起。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有人敢说所有地拿的一点问题没有,但拿地的机会成本一定大于沉没成本。如果一块地亏了,该放点水就放点水,该断壁就断壁,不要错失更多机会成本,只要机会成本大于沉没成本,就肯定会赚钱的。
我认为房企在拿地之前,要把所有的事情想好,钱从哪里来、地在哪里、哪个团队干、最终怎么生产运营、怎么供货、最后怎么销售,把整个项目都推演一遍,随后在执行过程中不要纠结,提前建立及时止损的工作机制。